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非文學] 變臉的緬甸/印尼:眾神遺落的珍珠/圖解台灣史




去年的時候,開始覺得想了解一些東南亞國家,特別是了解他們的殖民史如何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之前讀過柬埔寨的書,最近看到有寮國的新書,而越南的還一直找不到(笑)(其實泰國的也沒找到,之前只看了一本關於曼谷的。)台灣出版市場就是這樣難以捉摸。

《變臉的緬甸》原書名Blood, Dreams and Gold: The Changing Face of Burma;原文的changing反映了這國家在歷史中經歷的多次變遷。印尼那本的中文書名就更有想像力了,因為原始書名是Indonesia, Etc.: 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後者的作者把印尼稱為「迷人的壞男友」,而這本書是她在印尼諸島旅行的見聞,並藉此描寫了印尼多元到不可思議(以至於「不太可能存在」﹝improbable﹞)的面貌。






緬甸和印尼地區都曾出現強盛的多個古王國,受過西方人殖民,經歷過日本人在二戰的入侵,並在戰後試圖以民族意識重建,而且受過當地共產黨的摧殘。而且,緬甸的翁山將軍和印尼的蘇哈托都試圖用自己認可的民族文化(緬族和爪哇)統一其他民族,結果造成了更多動盪不安、國家分裂。

以我們不時在新聞看到的事件為例,為何緬甸的佛教徒會迫害、追殺穆斯林,翁山蘇姬又為什麼保持沉默?《變臉的緬甸》會告訴你背後的歷史,而且比你能想像的更加複雜。用(過度)簡化的方式來說,英國人殖民時大量引進印度穆斯林勞工,這些人的後裔在瘋狂的緬族化運動裡成了被犧牲者。這甚至很有可能是軍方刻意挑起的,藉此抵銷翁山蘇姬的影響力──她只要表態就會損失更多權力,不表態則喪失可信力。這個國家的改革也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印尼則更多元了,大大小小島嶼散落著截然不同的民族風情,和「主流」的爪哇文化天差地遠,也沒有統一的國家意識。《印尼》的作者到各地旅行,並試著深入認識當地人、理解他們對其他民族、政治、宗教等議題的看法;所以這本書雖然算是某種遊記,卻也是這國家的迷人側寫,讀得真讓人入迷啊。我們過去實在太不了解這國家了吧!當然,中文書名還是反映了,出版社寧願給書套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形象,也不要用書本身該有的面貌去行銷它。



※ ※ ※




讀了東南亞國家的歷史,那台灣的歷史呢?所以大約在同期,我在書店買到《圖解台灣史》。

以殖民歷史而言,這本書表現很棒,提供了大量圖片、地圖和史料。可是到了國民黨接收台灣後的歷史,就令人很失望了:幾乎所有篇幅都是關於政治,而且想當然,帶有相當特定的政治立場。就連在前面的篇幅裡,也經常可見作者們想表達(扶正)特定立場──清朝沒你想的那麼壞,日本人也沒你想的那麼好。換言之,這本書帶有確立特定歷史觀點的目的在。正如《印尼》的作者談到,亞齊省為了建構獨立的理由,刻意忽略了一些對他們不利的歷史。

那麼,我們的當代民族認同呢(比如到底什麼定義了「台灣人」)?我們對日本人的看法為何變了(就我所知是因為國民黨把左翼反抗者趕走了),我們又為何瘋狂崇拜日韓時尚?原住民在本國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如何看待其他東亞民族?東南亞移民/移工如何可能改變我們的社會?這本書裡並沒有什麼解答。

或許這些議題的不存在,剛好能反映台灣人的一個特質:我們既不了解也沒興趣認清自己是誰,不關心東亞和世界局勢,只把目光放在批鬥過去。



※ ※ ※



當然,或許正是這種漠不關心,造就了我們豐富的小吃和享樂文化(笑)

我一直覺得被殖民是個有趣的主題,因為這行為會對國家造成深遠的影響,並決定它們的當代面貌。我覺得讀歷史不只是為了了解過去,也能幫我們了解自己,並理解我們能怎麼改變。日本有個截然不同的歷史轉折點,就是二戰戰敗。很多日本歷史劇描寫了日本如何在戰後重新爬起來;在宮崎駿的許多經典動畫中,也可見對日本主戰派和戰爭的譴責。當然,日本人很少提及他們對東亞(和韓國)的征服,只看得見輸給美國人的民族恥辱。

寫到這裡就待續吧。下次去找找看有沒有關於日本、韓國和越南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