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底片攝影] 北投中心新村(Nikon FM)

Nikon FM, Nikkor 28mm f/3.5, Kodak ProImage 100


我外公是軍人,來台後住在眷村;他很早就過世,但我外婆仍住在那裡,所以我們每年都會回去。大人聊天的時候,我們就在村裡騎腳踏車兜圈子,但從來不敢進小巷裡,就怕找不到路出來。除夕夜在外婆家吃飯,吃藏有銅板的水餃。到半夜滿街放起鞭炮,就站在街上摀耳體驗強大的震撼。

後來眷村在2005年拆除改建為國宅,那時我沒有自己的相機,也沒想過要拍照記錄那個地方。







我媽對眷村毫無留念,因為從前生活苦,物資少,屋子破爛。但我一直很清楚記得眷村的那種氛圍。

幾年前翻譯艾莉絲‧孟若的短篇集《城堡岩海景》時,裡面有篇故事叫〈老家〉。有一段這樣寫道:



前客廳想必重新貼過壁紙(有著愉快但正式紅浮雕圖案的白壁紙),地上也鋪滿地毯。由於我父親跟伊爾瑪的成長時期跟一部分成人歲月都得在屋子裡點煤油燈,所以現在屋裡到處是光線──天花板燈、壁燈、長長的耀眼燈管及一百瓦燈泡。
就連屋子外頭的紅磚,還有上面特別容易被東風灌風的粉碎沙漿,也準備要用白色金屬壁板蓋起來;我父親考慮親手蓋上板子。所以這間奇特的屋子(廚房建於一八六○年代)某方面而言是能夠分解的,並且消失在如今舒適的普通屋子裡頭。
我不像我以前那樣替這種損失感到惋惜。我確實認為紅磚有種很美的溫和顏色,我也聽過許多人(城市人)會付大把鈔票,就只為了買這種舊磚,但我想這主要是我認為我父親已料到這種發展。現在我在他眼中是個城市人,何況我哪時候講求過實際呢?(這不像以前會被視為一大缺點了,因為我顛覆眾望,在或許跟我一樣不切實際的人們當中開創出自己的路。)他也很高興能再解釋東風、火爐燃料費跟維修的困難。我知道他所言不虛,我也曉得失去的舊屋子不算好也不夠大,那一直是窮人的家,到樓上的樓梯夾在牆壁中間,臥室也會彼此相連,是人們密切共居超過一百年的屋子。所以假如我父親和伊爾瑪想聯合他們倆的退休金過得舒服點(這筆錢使得他們比人生其他時間更富有),假如他們希望現代化(他們用這個詞時不會加上強調的引號,講得既簡單又正面),我又哪來資格抱怨遺失的一些玫瑰色磚頭跟一面搖搖欲墜的牆呢?
但某方面而言,我父親也確實希望我提出一些反對,讓我講些愚蠢的抗議。我也感覺有義務對他隱瞞,屋子對我的意義不若從前了,他現在要怎麼改建其實也無所謂。
「我知道妳有多愛這地方。」他對我說,帶著歉意,但又流露出滿意。我也沒告訴他,我現在不確定我是否愛任何地方,而我感覺我在這裡愛的其實是我自己──一些我已經揮別的舊自我,而且時間沒有太近。



對不同時代的人來說,值得懷念的事物也許就不一樣吧。(而且正因為這段文字,我挖出了我爸的舊相機,開始自學底片攝影。)

不過,現在重溫眷村味的機會來了。北投的中心新村最近對外開放了幾個星期。




走路的話,從捷運新北投站沿著北投公園走,
並在抵達公共溫泉之前走左邊的上坡路,
然後走北投公民會館旁邊的樓梯(中心街10巷),
上去後往回走過醫院後面就到了。

(之前拍的照片)前日本陸軍衛戌醫院北投療養所;
位於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內



台北北投區的中心新村是台北唯一完整保留的眷村(四四南村只剩中央兩排房子;寶藏巖原本其實是違建群;在這之外最近的大概是新北的空軍三重一村,這時正在整修)。此村建在前日本陸軍衛戌醫院北投療養所旁邊,村內保有幾棟源自日治時期的房舍,還有一般眷村看不到的公共澡堂。經歷漫長的保存運動後,國防部在2017年7月選定全台十三座眷村保存,中心新村是其中之一。居民已於2016年6月遷離,不過目前維修經費卡著下不來。

我用Nikon FM和28、50mm定焦鏡,底片是Kodak ProImage 100。原本天氣預期很陰,所以帶了閃光燈,不過後來下午出了點陽光。

相簿



入口處的屋子將軍府已經整理過,展示一些文物








除了一位老警衛,幾乎所有房子都是空的,也可以走進去看,
剩下一些沒人要撿走、但其實可以拿出去展示的東西。









到處都是剩空殼的電表

看以前的影片,這裡還有辦過活動,
牆上寫著傳統食譜,
但如今也淪為廢墟般的狀況。









右前方就是公共澡堂

澡堂內部,被加上了一些裝飾

















許多屋子的風格和隔間的方式,真的都跟我外婆舊家好像。

部分遊客沒看過眷村,所以很訝異人們為何能住在這樣狹小的環境裡。有人忍耐著蚊子,拿畫筆靜靜寫生,也有人似乎是參加什麼活動來這邊,嘻嘻哈哈的毫無欣賞心情。



下面是富士X100S數位照:



美軍的麵粉袋可以做成很多東西

很可惜的是,這個「成果展」有一半區域還沒準備好(我去的時候已經開放了快一星期)。
而且展出的眷村文物也不算多。



在某間屋子看到的Yashica 72-E半格底片機,整個鏽掉。
即使如此,丟在這裡也有點可惜。



公共曬衣場

那凳子跟我媽的舊凳子很像,但這裡的只被丟在一旁...



用木板隔出的二樓。
很多屋子牆上貼的東西,仍能反映房間的用途。









腳踩式縫紉機。
跟擺在外面那台電動式不一樣,這台是全手動。


村內的日式舊房舍

這次開放時使用的入口。
他們會請遊客簽名,可以的話留名片,
所以我感覺這次開放的目的,其實是要提高曝光率、讓協會認識一些對他們有幫助的人脈。
也許是希望某些對此眷村有興趣的有力人士能夠提供實質支援吧。

話說北投圖書館前面蓋了一個新的觀景台。
北投溫泉博物館反而開始關門整修了,要修整整一年。
希望下次看到時會更漂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