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科幻小說] Count Zero (William Gibson, 1986)





Bobby Newmark,一個夢想當高竿駭客的紐澤西小鬼,自冠「零號伯爵」(Count Zero,取自陳舊的電腦術語count zero interrupt,計數零中斷),拿著跟朋友租來的病毒跑第一次任務,卻差點丟掉小命,被網路上的神祕力量救回來,然後被不明勢力追殺。這使得他那群崇拜網路巫毒神的朋友們試圖釐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Turner,職業傭兵,被招募來把Maas生化實驗室的頂尖科學家Christopher Mitchell引渡到對手企業Hosaka,但任務出了差錯:只有Mitchell的女兒Angie活著逃出來,背後也有追兵。然而,Angie似乎是個很不尋常的女孩,腦中有著不明科技──她父親在打什麼算盤呢?

最後是Marly Krushkova,巴黎一間小古董藝廊的業主,因不慎售出假貨而身敗名裂,但被大企業家跟超級富翁Josef Virek招募,調查這批假貨的幕後製作者。她的調查將帶她來到地球軌道上,來到曾經屬於另一個超級富翁家族Tessier-Ashpool的舊核心站......



* * *



這本書(蔓生都會三部曲的第二部,1987年雨果獎、星雲獎、英國科幻協會獎入圍)發生在Neuromancer大概七年後,透過三個新角色敘述新事件。Gibson沒有很直接提起前作,但仍有提及一點點,而本書的中心主題也確實接承了《Neuromancer》的發展:(劇情反白處理)

Neuromancer》講的是Wintermute和Neuromancer這兩個AI結合成一個超級智慧,但我們在這本書得知,它們終究撐不住而分裂了,化為眾多存在網路上的AI。真實世界的人察覺到網路起了改變,但沒法了解是什麼。有些AI以巫毒教神祉的形象接觸人類,創造出了異教崇拜教派。不過,AI們最想要的是跨進真實世界的辦法,這和「網路牛仔」(駭客)想踏進虛擬世界的欲望恰好相反;所以它們透過Christopher Mitchell創造出Angie,一個腦中有生化電路的實驗品,能在不靠外部裝置下直接存取網路,並讓這些AI能夠「附身」、成為它們的「載具」。AI們稱呼她為Virgin(聖母);她等於是銜接人類與智慧機械的橋樑。Marly Krushkova追查的假藝術品製作者,就是其中一個AI,被孤立而躲在軌道上的舊太空站裡。

這本書的文筆比《Neuromancer》容易讀許多,步調也感覺較慢,但在最後1/3左右開始慢慢加速,並在書末創造出不亞於前作的衝擊力。三條主線的出發點完全是Gibson最愛的題材:駭客、工業間諜活動、cyperpunk時代下的藝術創作及次文化圈。想要追求永生不死的Josef Virek,再度呼應了前本書Tessier-Ashpool家族「時代落伍」的議題。此外,就算Gibson不再那麼大量使用前作那種頹廢、抽象式的形容修辭,讀者仍得小心從字裡行間拼湊整件事的面貌。比較可惜的是三位角色的故事線比重不均,而且他們自身的特質在整件事的背景下,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的意義。就我看來,《Neuromancer》經典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它深刻描繪了一位落魄網路牛仔的心聲。

本書的一部分設定會在續作《Mona Lisa Overdrive》接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